你的位置:后宫 > 新闻动态 > 鞑靼人:俄罗斯中坚族群,敢跟克宫叫板,不服削藩和普京犟了12年
新闻动态
鞑靼人:俄罗斯中坚族群,敢跟克宫叫板,不服削藩和普京犟了12年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7:07    点击次数:191

从蒙古高原往西,经过中亚大草原,一直延伸到伏尔加河和乌克兰地区,这是一条横跨亚欧大陆、以草原为主的广阔游牧区域。

自古以来,北亚的游牧民族经常在东西方向来回迁移,因此历史学者把这片区域称为"亚洲游牧民族走廊"。

大约八个世纪前,蒙古军队就是顺着这条路向西攻打欧洲的。

这条通道的东西两侧都生活着叫"鞑靼"的民族。东边的鞑靼人五百年前就存在了,而西边的鞑靼人至今还在俄罗斯境内繁衍生息。

东西方所说的"鞑靼",其实都跟蒙古帝国有密切关联。

13世纪时,蒙古人发动西征,在亚洲建立起空前庞大的帝国,把众多游牧部落都统一了起来。虽然东鞑靼和西鞑靼名字相同,但一个是白人血统,一个是黄种人,两者之间其实没有亲缘关系。

现在东边的鞑靼人已经没了,但西边的鞑靼人,就是俄罗斯那边的"喀山鞑靼人",日子过得还挺不错。

如今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在俄罗斯自治共和国中堪称"老大",享有高度自治权,连莫斯科都要让它三分。

俄罗斯不断加强管控鞑靼斯坦地区,避免这个地区成为引发国家分裂的导火索。

2022年,俄罗斯总统普京做出调整,取消了鞑靼斯坦共和国领导人的"总统"头衔,改称为俄罗斯"联邦责任人"。

西方所说的"鞑靼"到底是怎么来的?这个民族和俄罗斯政府之间是什么关系?如今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在俄罗斯国内的地位有多重要?

蒙古帝国的西征堪称千年来最震撼世界的历史大事。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,这场横扫欧亚的军事扩张,促成了人类文明最深刻的一次大交融。

这场持续多年的战争打破了文明间的隔阂,促进了东西方的往来。尽管蒙古军队在征战过程中烧杀抢夺,但中华文明、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这些主要文明体系都得以保存下来。

结果蒙古人反而被当地文化影响,很多蒙古贵族都改信了伊斯兰教或基督教。

蒙古大军一路征战,用武力把分散的游牧部族硬凑到一块,让原本互不往来的不同民族被迫融合。比如俄罗斯境内的鞑靼人,就是这种情况最明显的代表。

那时候东亚的大元帝国、中亚的察台汗国和伊利汗国,以及欧洲的金帐汗国同时存在。这四个汗国统治的地区都有大量本地居民,人数远远超过统治他们的蒙古人。

举个例子,金帐汗国其实是成吉思汗大儿子赤术的次子拔都远征西方时创建的。不过历史资料显示,拔都汗当时带去的蒙古族人还不到1万户,全部加起来连10万人都不到。

那时候金帐汗国地盘上还住着很多原住民。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本来就是欧洲游牧民族的老家,像阿兰人、马扎尔人、伏尔加保加尔人,还有从中亚搬过来的突厥人,都在这片土地上过日子。

这些族群大多属于白种人的高加索人种。比如匈牙利人的祖先是马扎尔人,保加利亚人的同族是保加尔人,而突厥人中也有不少白种人部落。

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,金帐汗国经历了民族大融合。由于蒙古人数量比其他民族少得多,他们的后代通过通婚渐渐变得像白种人,蒙古血统越来越稀薄。特别是普通老百姓,基本上都变成了白种人。

蒙古帝国统治时期,欧洲人把所有混居的游牧族群都叫做鞑靼人。

关于"鞑靼"这个词的由来,历史学家们有不同的说法。但大家都认同一点:鞑靼人并不是蒙古人,最早是突厥某个部落的别称。

10世纪之前,一支名为鞑靼的突厥部落就已经来到伏尔加河流域。他们从东方迁徙而来,所到之处烧杀抢掠,行事凶狠,给当地居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恐怖记忆。

后来,斯拉夫人把从东边来的那些游牧民族统称为鞑靼人。因为这些部落都在草原上放牧,长得也都是黄皮肤、黑眼睛的模样,斯拉夫人根本分不清他们具体是哪个部族的。

15世纪金帐汗国分裂后,这片地区冒出了好几个由鞑靼人掌权的小国家,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喀山汗国和克里米亚汗国。

喀山汗国的鞑靼人曾经势力强盛,长期压制着北边的莫斯科公国。不过后来他们内部闹分裂,结果给了莫斯科公国翻身的机会,最终喀山汗国反而被对方消灭了。

俄罗斯历史上有个赫赫有名的征服者叫"雷帝"伊凡,他带兵攻灭了喀山汗国。这位狠角色接连消灭了好几个汗国,为俄罗斯开疆拓土扫清了障碍。也正是他,第一个正式用"沙皇"这个称号来称呼自己。

虽然沙俄吞并了金帐汗国的地盘,但俄罗斯人却管不住这些鞑靼人。鞑靼人说着自己的语言,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传统,还坚守着本民族的宗教信仰。

此外,鞑靼人主要信仰逊尼派伊斯兰教,这个传统从蒙古统治时期一直延续至今,即便后来被俄罗斯统治,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始终没变。

那时候喀山地区的鞑靼人数量不比北边的俄罗斯人少,如果沙俄政府采取强硬手段,肯定会引发没完没了的反抗和动荡局面。

沙俄采取了一种间接管理方式,允许喀山鞑靼人自己组建政府,但限制了他们的军事力量,并要求他们必须效忠莫斯科。同时规定,当沙俄军队外出打仗时,这些鞑靼人必须派兵支援沙皇。

西伯利亚汗国和阿斯塔拉罕汗国由于国土面积不大,最终都被俄罗斯直接占领吞并了。

在各蒙古汗国中,克里米亚鞑靼人建立的汗国延续时间最久。这个汗国后来投靠了奥斯曼帝国,还跟着奥斯曼一起和沙俄打过著名的俄土战争。

到了18世纪,俄罗斯终于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。之后俄国人开始往这里迁入移民,同时把当地的鞑靼族居民流放到西伯利亚。这种人口置换持续了数百年,最终彻底改变了克里米亚的民族构成。

与克里米亚鞑靼人相比,俄罗斯境内的喀山鞑靼人是近代最大的鞑靼族群。喀山地区不仅为俄国贡献了大量财政收入,还培养出许多杰出人物,这些人才为俄罗斯帝国在欧亚大陆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时至今日,俄罗斯人仍然习惯性地限制其他民族在本国的影响力,这种做法的根源在于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形成背景。

俄罗斯人在民族和血统问题上总是态度模糊、难以启齿。毕竟他们的祖先罗斯人曾经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,确实受到了蒙古文化的影响,更准确地说,是带有鞑靼文化的印记。

俄罗斯一直觉得自己是欧洲的铁杆成员,可在其他欧洲国家眼里,俄罗斯更像是蒙古帝国的后代。就连和他们血缘相近的白俄罗斯,也不觉得俄罗斯人是纯粹的白种人。

俄罗斯觉得他们当年打败了鞑靼人,所以现在鞑靼人应该听他们的,就像主人使唤仆人那样。

翻开历史仔细看就会发现,俄罗斯这个民族从里到外都带着鞑靼人的影子,他们就像一对文化上的亲兄弟。有历史学者甚至认为:"要是没有鞑靼人,今天的俄罗斯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。"

俄罗斯人最自豪的就是他们的东正教信仰。这个宗教能一直传承下来,成为俄罗斯的民族宗教,其实跟当年金帐汗国的支持也有很大关系。

金帐汗国在宗教政策上很宽容。蒙古统治者把宗教看作管理民众的有效手段,认为它能帮助维护多民族地区的稳定。因此他们不仅允许俄罗斯人保持原有信仰,还积极支持宗教活动,给予教堂和神职人员免税优待。

这个做法让东正教在俄罗斯迅速流行起来,各地建起了很多修道院,宗教仪式也越来越多,深深影响了后来俄罗斯人的思想观念。

所以,被称作"野蛮"的鞑靼人,在宗教包容方面其实比当时的伊斯兰教徒和基督徒做得更好,这个事实俄罗斯人不得不承认。

俄罗斯不仅受到鞑靼人宗教的影响,连他们的语言、衣着打扮和日常习俗都带着明显的鞑靼风格。俄罗斯人那种爱打仗、个性奔放、特别在意地盘的性格特点,其实都是从鞑靼文化里学来的。

到了近代,鞑靼族在沙俄帝国的扩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17世纪时,俄罗斯军队里有将近两成的士兵都是鞑靼骑兵。

打仗的时候,沙俄把最厉害的贵族骑兵和火枪兵都留在国内,派到前线打仗的都是哥萨克或鞑靼人。

从历史发展来看,鞑靼人逐渐对俄罗斯产生归属感,因此他们才会长期为沙皇政权奋不顾身地战斗。

俄罗斯方面也在争取鞑靼贵族支持,沙皇公开表示:"信伊斯兰教的人不能使唤东正教徒当农奴,但只要改信东正教,就能合法拥有东正教农奴。"

不少鞑靼权贵都动了心思,就算自己不愿改变宗教信仰,也会安排子女与俄罗斯贵族联姻。通过这种方式让整个家族皈依东正教,就能保住显赫地位和优渥生活。

当时在位的俄国沙皇戈东诺夫本人就有鞑靼血统,而且至少有六位沙皇的妻子也是鞑靼人,所以俄国皇室长期保持着与鞑靼族的通婚传统。

俄罗斯军队历史上出过不少鞑靼族名将,比如在抗击拿破仑入侵时立下大功的库图佐夫元帅,他就是鞑靼贵族和俄罗斯贵族混血的后代。

在苏联时代,著名将领铁木辛哥和布琼尼都有鞑靼人血统。就连列宁同志的祖母也是卡尔梅克人,这个民族属于鞑靼人的一支。

但真正跟俄罗斯贵族阶层处得好的,主要是北边那几支鞑靼人——喀山鞑靼、阿斯特拉罕鞑靼,还有西伯利亚鞑靼。

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鞑靼人跟俄罗斯关系一直不太好。他们和俄罗斯打打杀杀了好几百年,直到18世纪才被俄罗斯拿下。但就算被征服后,这帮人还是不服管,总想着要独立单干。

从沙俄时代到苏联时期,克里米亚地区不断迁入俄罗斯族居民,导致当地民族构成逐渐改变。

二战时期德国攻打苏联的时候,部分克里米亚鞑靼人曾帮助德军对抗苏联军队。因此在1944年苏联红军收复克里米亚后,当地鞑靼人被强制迁离家园,这件事让克里米亚鞑靼人对俄罗斯的怨恨进一步加深。

同样是鞑靼族群,克里米亚鞑靼人因为背叛遭到残酷镇压,而喀山鞑靼人始终效忠莫斯科,长期受到优待,这两个群体在俄罗斯历史上形成了强烈反差。

所以克里米亚通过投票加入俄罗斯后,直接被降级成普通州。但喀山的鞑靼人不一样,他们保住了自己的国家地位,建立的"鞑靼斯坦共和国"现在是俄罗斯非常重要的自治共和国。

鞑靼斯坦以前叫喀山汗国,它的中心地带就是现在的喀山市。

喀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,这里风景秀丽、土地富饶,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热闹的大城市。如今鞑靼斯坦自治共和国生活着400万居民,是俄罗斯人口最多的自治地区。

鞑靼斯坦的出现并非巧合。苏联刚成立时特别需要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,因此他们帮助喀山鞑靼人建立自己的国家,大力扶持鞑靼斯坦发展,把这个地方当作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典型样板。

鞑靼斯坦共和国占地7万平方公里,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,既有石油天然气等能源,又有各种金属矿藏。正因如此,苏联时期就把喀山作为重点发展城市,在这里建设了完整的重工业体系。

在苏联时期,鞑靼斯坦是整个国家最发达、经济最好的地区之一。但到了现代,当地的喀山鞑靼人却开始要求独立。

苏联时期,鞑靼斯坦的农民要交两次公粮:一份给俄罗斯政府,一份给苏联政府。这是因为鞑靼斯坦当时是俄罗斯下属的自治共和国,同时受两级政府管辖。

在苏联的支持下,鞑靼斯坦的发展水平要是放在欧洲地区,完全能算得上一个小型强国。到苏联解体前夕,这个地方的工业总产值甚至超过了立陶宛、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国家的总和。

不过跟欧洲其他国家比,鞑靼斯坦的经济水平还是赶不上波罗的海那边。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生产的大部分收入都上交给国家了,这种情况就像老百姓说的"交公粮"。

苏联解体那会儿,一直被压榨的鞑靼斯坦也想趁机独立,这把俄罗斯急得够呛。

就算不考虑工业基础,光说鞑靼斯坦地底下埋着的石油就有25亿吨,相当于俄罗斯全国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。要是这块地方丢了,俄罗斯可要损失惨重。

上世纪90年代苏联刚解体那会儿,俄罗斯政府实力还比较弱,不敢跟鞑靼斯坦闹得太僵。因为后面还跟着一大串自治共和国,俄罗斯政府得考虑这么做的连锁反应。

那时候南边的车臣地区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,俄罗斯军队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还吃了败仗。看到车臣闹独立搞得风风火火,鞑靼人也坐不住了,超过六成的鞑靼人都嚷嚷着要独立。

克里姆林宫肯定不会让鞑靼斯坦独立,这很好理解——这块地方人口密集、工业基础好、自然资源多,又处在俄罗斯的核心区域,战略价值太大了。

如果真让他们独立了,就像在俄罗斯心脏上捅了个窟窿,其他小国肯定都会跟着学样。

为了稳住鞑靼斯坦,俄罗斯政府给了他们特别宽松的自治权利。除了不能组建正规军队,这个地区几乎就是个独立王国,啥事都能自己做主,包括跟外国打交道、招商引资、出口贸易这些重要事务都完全自主。

不过有个条件,地方上得向中央政府交钱。

从那以后,鞑靼斯坦开始自己选总统,连国庆节都搞起了小型"阅兵式",这种独特场面让不少外国记者觉得特别新鲜。

喀山作为鞑靼斯坦的首都,现代化水平堪比莫斯科和圣彼得堡,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三大都市之一。

90年代俄罗斯经济不景气时,鞑靼斯坦却靠着自治权过得风生水起。当地经济快速发展,吸引了大批俄罗斯人搬来这里定居。

进入2000年后,俄罗斯经济逐步好转,铁腕领导人普京上台后开始逐步收回地方权力。他削弱了联邦体制的分权特点,强化中央集权管理。在这种背景下,原本享有高度自治权的鞑靼斯坦共和国,其特殊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。

从2010年开始,普京着手削弱地方自治权力,规定俄罗斯境内12个自治共和国的领导人不准再使用"总统"头衔,必须改称"联邦负责人"。到2015年为止,已经有11个共和国乖乖改了称呼,唯独鞑靼斯坦这个"钉子户"还在坚持用原来的称号。

那时候,鞑靼斯坦的议会开了好几次会讨论这事,但就是不肯改名字,当地民众心里特别憋屈,觉得这事太窝囊了。

最早的时候,其实是鞑靼人帮着俄罗斯打下了江山,他们在俄国历史上立下了大功。就算到了90年代俄罗斯最虚弱那会儿,也是叶利钦好说歹说,又是给自治权又是封总统头衔,才把鞑靼人给留住的。

为了整体利益考虑,鞑靼人选择留在俄罗斯联邦。总统这个头衔不仅是个荣誉象征,更代表着对他们的尊重。现在一切都很稳定,怎么突然就要取消这个称号?

这个国家的掌权者心里很清楚,让总统改头衔只是个开头,普京要集中权力的第一步已经走出来了。接下来莫斯科方面肯定会逐步削减这些自治地区的自主权,说不定还会从他们手里拿走更多经济好处。

2010年俄罗斯开始削弱地方权力,鞑靼斯坦就一直和中央政府较劲。经过12年的拉锯战,直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,鞑靼斯坦才最终妥协,同意服从莫斯科的指令,当地领导人也不再使用"总统"这个头衔了。

鞑靼斯坦的领导人表示:"在国家面临困难的时候,我们听从总统的指示,以此来表达对莫斯科的支持。"

俄乌冲突给鞑靼人提供了绝佳机会。他们的祖先曾为俄罗斯打仗,如今国家打仗时选择效忠,正好能延续家族的传统荣耀。

鞑靼斯坦的妥协对普京来说非常重要,这表明在战争时期,俄罗斯中央政府仍然牢牢掌控着局面,整个国家保持着稳定状态。

但鞑靼斯坦的官员和商界人士是否安于现状,眼下这种平静日子能维持多长时间,现在还很难说。

有一点很明确:只要普京能牢牢控制住鞑靼斯坦地区,俄罗斯就不会垮,北约也就找不到机会分裂俄罗斯的内部团结。

商学野/文

整理 | 虢洛西

1、侯艾君写的《比较"鞑靼模式"和"车臣道路"》

《12世纪之前中亚草原上的鞑靼人与他们的政权》,作者C·Г·克里亚施托尔内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后宫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建站